更多

    NVIDIA 在 CES 2025 的 AI 革命  Blackwell、Cosmos 與代理型 AI 的全面崛起

    Sam 許健生
    Sam 許健生
    WebX 產業聯盟創會會長 有超過 25 年傳媒及企業管理人經驗,熱愛媒體工作並致力於推動新媒體和資訊科技發 展。曾任「香港電腦商會」主席,港、台傳媒企業高管、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顧問及 節目主持,現從事新媒體廣告及數碼產品零售業務。許先生於 2016 年度獲選為香港「數碼英雄」。

    自 1993 年第一款支援 DirectX 的圖型處理芯片 NV1 發表以來,NVIDIA 的發展軌跡始終圍繞著「讓電腦執行普通 PC 無法完成的工作」。1999 年第一款可程式 GPU —— GeForce 256 的誕生,更推動超過 20 年的圖形演進,帶領整個計算世界朝大規模並行發展。2006 年問世的 CUDA,則讓 GPU 從單純的繪圖硬體,蜕變為通用型加速器。2012 年 AlexNet 於影像識別上的成功,標誌深度學習革命的啟動。此後,AI 由「感知型」逐漸擴展至「生成式」,再進一步進化成「代理型」——可推理、可規劃、可行動的人工智慧。

    1993 年 NVIDIA 推出的第一款支援 DirectX 的 3D 顯示卡 NV1,當年在主流顯示卡主導下不被看好。

    RTX 5000 帶來的革命

    在一月初的  CES 2025 演說會中,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宣布全新「Blackwell」架構,推出 RTX 50 系列,包括 RTX 5090、5080、5070,以及衍生型號 Ti 版本。最頂級的 RTX 5090 累積 920 億顆電晶體、4,000 個頂點著色器,AI 浮點運算性能比前一代大幅躍升約 3 倍,光線追蹤運算力也來到 380 萬億次;配備 G7 記憶體,頻寬達 1.8TB/s。RTX 5070 則以 549 美元的定價,實現可媲美上一代 4090 的效能。這些新卡採雙風扇與強化電壓調節器設計,機械結構也進一步優化,代表 NVIDIA 持續在消費級市場加快AI普及。

    RTX 5090 有著前所未有的 AI 性能,但官方更看好 RTX 4070,認為 4070 的性價比,將可以令到 AI PC 在個人 AI 應用上普及起來。(相片來源: NVIDIA)

    在 AI 與 GPU 融合的層面,黃仁勳歸納 AI 發展脈絡: 

    • 1.⁠ ⁠感知型 AI:聚焦影像、聲音、文字理解。 
    • 2.⁠ ⁠生成式 AI:能透過深度學習發想新內容(文字、圖像、音頻)。 
    • 3.⁠ ⁠代理型 AI:在感知、推理、決策與行動的全流程中整合,支援工具使用、任務拆分,並可擁有「自我思考」。 

    Transformer 模式自 2018 年 BERT 問世以來,對 AI 界產生巨變。NVIDIA 指出,大量資料、龐大模型與強大算力的「規模定律」仍持續發揮,越來越多企業與研究組織需要超大型AI基礎設施。其對應方案「Grace Blackwell」正是將最新的 Blackwell GPU 與 Grace CPU 整合,以 NVLink 72 連接,最高可達 1.4 exaflops 的 AI 運算能力,每瓦性能比前一代增長 4 倍、每美元性能提升 3 倍。黃仁勳也透露,這類系統重達1.5噸、含60萬個零件,需要在多家工廠量產,象徵著真正的「AI工廠」時代到來。

    針對自動駕駛與機器人領域,NVIDIA 持續奉行「三台電腦」策略: 

    • 1. DGX 等資料中心級運算,用於模型訓練; 
    • 2. Omniverse+Cosmos 平台,進行數位孿生與物理模擬,大量生成合成數據; 
    • 3. 邊緣端或車載平台,執行實際推理與行動。 

    新一代車規級處理器「Thor」比前代Orin 的運算力高 20 倍,通過 ASIL-D 認證,將率先部署在多家品牌電動車的自動駕駛系統上。對機器人而言,黃仁勳提出「Isaac Groot」工作流,操作人員只需少量真人演示,就能透過 Omniverse 與 Cosmos 進行倍數級資料合成,再把完整訓練後的策略部署至實體機器人。

    在企業應用層面,NVIDIA 推廣三組新工具:

    • ⁠NIMS:包含預先封裝的 AI 微服務,涵蓋影像、語言、語音等各領域模型。 
    • ⁠NEMO:提供企業 AI「員工」的入職培訓、技能提升和防禦機制。 
    • ⁠多套開源藍圖:方便開發者客製化代理 AI。 

    這些生態技術讓代理 AI 得以輕鬆整合企業內部流程、文件和使用工具。未來很多公司可能把管理 AI 代理當成管理新員工一般,先給定任務,加以考核或微調。

    相片來源: NVIDIA

    個人電腦將有雲端運算能力

    個人電腦市場也將迎來「AI PC」時代。NVIDIA 透過 Windows WSL 2 整合 CUDA、TensorRT、Triton 等深度學習工具,讓開發者只需一台搭載 RTX GPU 與散熱效能較強的Windows 電腦,就能取得類似雲端的 AI 推理和生成效能。這同時也呼應了 RTX 5070 在性能與價格上的平衡,為更廣大用戶帶來AI運算能力。

    就未來展望而言,黃仁勳重點強調: 

    • 1.⁠ ⁠AI 的影響正從雲端逐步下沉到手機、筆電、機器人與車載系統。 
    • 2.⁠ ⁠大型語言模型及多模態模型仍不斷擴張,需要更強大的運算引擎及更先進的系統建設。 
    • 3.⁠⁠「物理 AI」的逐漸成熟,將讓自動化與機器人進入全新階段。 

    NVIDIA 在 CES 2025明確宣示:全新 Blackwell GPU 與 Grace CPU 的結合,將為 AI 算力提供再一波巨幅提升;代理型 AI 與物理 AI 的出現,意味著自動駕駛、機器人以及工業數位孿生都將成為蓬勃成長的領域。從消費端 RTX 顯卡,到資料中心「AI 工廠」,再到 Omniverse 與 Cosmos 打造的物理虛擬世界,NVIDIA 正以「軟硬一體、生態整合」的路線,持續扮演 AI 產業的加速器與推手,牽引整體技術版圖邁向更廣、更深的智慧時代。

    來自其他 AI 芯片的競爭

    筆者認為  NVIDIA  今次在 CES 2025  作了重要的策略性部署。NVIDIA  積極地把產品線做闊做深,來應付來勢洶洶的 Intel、Alphabets (Google) 、IBM、AMD,以及 AWS 等科技大咖在 AI  芯片開發的挑戰。而內地科技大企如華為與小米等巨頭,正透過手機芯片與 AI 模型訓練展現追趕勢頭。2025 年,除鞏固消費市場優勢外,也需聚焦全球高端需求。 

    國內芯片領域現正全力突破,華為「鯤鵬」運算處理器已有部分行業的伺服器採用,中芯國際則持續提升量產能力。在技術創新與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至關重要,同時整合資源解決「卡脖子」問題,以自主創新和全球協作並進。 

    未來十年 AI 最為關鍵,從實驗室到應用均仰賴芯片、數據與情境的深度融合。國內科技企業除模仿,更需在新場景與領域尋求彎道超車,可視為立足全球化與自主化,透過技術與遠見打造屬於中國的AI時代。

   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

    相關文章